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8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61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Combustion of gasoline in a direct injection controlled auto-ignition (CAI) single-cylinder research engine was studied. CAI operation was achieved with the use of the negative valve overlap (NVO) technique and internal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single injection and split injection, where some amount of fuel was injected close to top dead centre (TDC) during NVO interval, and the second injection was applied with variable timing. Additionally, combustion at variable fuel-rail pressure was examined.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at fuel injection into recompressed exhaust fuel reforming took place. This process was identified via an analysis of the exhaust-fuel mixture composition after NVO interval. It was found that at single fuel injection in NVO phase, its advance determined the heat release rate and auto-ignition timing, and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NOX emission. However, a delay of single injection to intake stroke resulted in deterioration of cycle-to-cycle variability. Application of split injection showed benefits of this strategy versus single injection. Examinations of different fuel mass split ratios and variable second injection timing resulted in further optimisation of mixture formation. At equal share of the fuel mass injected in the first injection during NVO and in the second inje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compression, the lowest emission level and cyclic variability improvement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蛋白质结晶及其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流控技术以其高通量、低消耗和集成化等优点成为蛋白质结晶微型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文综述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蛋白质结晶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微泵微阀、液滴(Droplet)、滑动芯片(SlipChip)以及液滴实验室(DropLab)等技术. 此外,还针对当前膜蛋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综述了应用于膜蛋白结晶的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变频空调制冷系统流量调节性能分析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分析不同膨胀阀开度和压缩机频率下系统性能。过热度在‘0’点及前后情况下,制冷系统性能及回油状况随膨胀阀开度调节,会出现较大变化。且在过热度为‘0’时系统制冷量和能效比最高。同时对不同频率下系统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尤其是换热器效率影响进行分析。给出膨胀阀开度和压缩机变转速联合调节在系统性能最优状态下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许竞早  彭振磊  张育红  王川  金国杰 《色谱》2018,36(4):376-380
建立了阀切换-离子色谱法测定1,2-环氧丁烷(1,2-BO)产品中有机酸(甲酸、乙酸和丙酸)的方法。样品经乙醇稀释后,通过阀切换技术,有机酸被IonPac TAC-ULP1捕集柱捕集,然后进入IonPac AS11分析柱分离,并由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甲酸、乙酸和丙酸均能实现较好地分离,在各自的范围内其色谱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2.5%~111.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6%(n=3),检出限为0.60~4.80 μg/L。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不溶于水的有机体系中有机酸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气动阀门的模型辨识是实现控制参数自整定的关键点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继电反馈法的模型识别方法,从一个继电反馈实验的极限周期振荡中提取出其准确的正、反行程的一阶惯性加纯滞后模型.该方法结合气动阀门的实际物理特性,没有任何近似与假设,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与计算公式.对某型号气动阀门进行实例验证并将辨识结果用Matlab进行仿真,通过两者的对照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紊流状态的缝隙节流解析计算方法. 运用边界层理论给出紊流状态下流体的三层速度分布表达式,通过积分定理推导出平行平板的缝隙流量解析式,与CFD 软件数值解对比偏差很小,验证了方程的正确性. 以此为基础根据阻尼阀的结构特点又推导出同心环形缝隙的紊流流量公式,并分析不同物性参数对缝隙压差和流量的影响规律,填补了工程设计中没有紊流状态下缝隙节流解析式的空白,为提高阻尼阀的设计精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液晶光阀的电光色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液晶光阀(LCLV)的电光色散特性,重点研究扭曲向列型液晶光阀TB3639的电光色散特性。在温度为27 ℃时, 将TB3639液晶光阀置于频率为1 000 Hz的交流电场中,测出电光特性T-λ曲线,同时得到不同波长的T-V电光特性曲线,确定对比度与光波波长的函数关系k(λ),并得出电光色散特性关系曲线k(λ)~λ。分析结果表明, TB3639液晶光阀在可见光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对比度,其色散较小。波长在450~750 nm区域其对比度均大于0.8;其中波长在550~670 nm区域其对比度变化不大,均大于0.95,其色散最小。  相似文献   
20.
液晶光阀的偏光显示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了液晶光阀的偏光扭曲向列性效应, 分析了液晶光阀中液晶分子在交流电场作用下重新取向后的扭曲, 测量了TB3639型液晶光阀在特定的频率连续改变外加交流电压条件下,液晶分子重新取向后的扭曲角度以及液晶光阀的电光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连续改变时,入射线偏振光的透射率呈现连续非线性变化,这种非线性变化可以由液晶分子的扭曲量来改变。同时液晶分子180°的扭曲使得液晶光阀具有较陡的电光特性曲线,这对于多通道矩阵寻址方式的液晶光阀而言在矩阵显示中可有更多的通道寻址线和更高的对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